展览应追求造势与求新?还是注重信息传达之美?
发布时间:2022-12-07 点击次数:次 作者:artindeep深海组
合肥某公司展厅展览:在展览的入口,最显眼的不是任何与主题相关的装置或知识,而是数百根密密麻麻从天花板垂下的光纤灯,和投射在地上的一些激光投影。或许是为了模拟出宇宙黑暗而广阔的感觉,整个序厅除了这些光纤灯和屏幕的亮光,几乎没有更多的照明。不少观众们聚集在大屏幕前或是光纤灯处拍照留影,而真正关于天体的文化、历史、探索的讲解被挤在一边黑乎乎的几块板子上,几乎看不清上面写着的短短介绍,或是那些其实颇有意思的展品。喧闹的环境也让人没有心情再细细阅读任何说明文字。
这种展示形式把展览内容挤到一边的问题在整个展览中都得到了体现。每一个展厅都充满了屏幕、布景和互动装置,但却难以找到可以静下心来体验它想要表达什么的地方。
正如这个展览恨不得把所有时髦词汇都堆上去的定位,“沉浸式”、“科学”、“艺术展”,它最终成为了既不够科学也不够艺术的四不像。展览形式对不上内容,甚至体现在了本应成为亮点的所谓“沉浸式实景舞台剧”中,只见演员穿着显然对不上所扮演的人物的时代的黑色服装,手里抱着莫名其妙的方块灯箱,在舞台台阶上走上走下,假装念着明显是提前录好的台词,时不时作法一般地围绕着几个灯箱突然宣布自己有了科学上的新突破。
令观众兴奋的不是剧本的内容,而是悬在头顶的几盏球形灯突然开始上下移动。
同时,展览的故事线也呈现出了一种想把一切都堆叠在一起的杂乱感,介绍人类关于天体的认识的序厅、复古科幻密室、水景装置、想象未来的微缩模型,一个个展厅之间除了它们的共同主题,转场十分生硬,似乎没有足够的关联和过渡。
从展览中出来,被记住的是七八台同时播放画面的小电视机、忽明忽暗红红绿绿的灯光,而关于展览主题的认识并不比原来更多。整场展览给人的感觉是,它的重点并不在于天体,它只是想借着流行的“沉浸式”的概念,靠布景来打造一个个拍照机会,被牺牲的则是稀释了又被再稀释、被挤到边边角角的展览内容。这样的展览思路被推行到最后,就使展览这一形式最后只剩下了空虚的、即时消费的人造景观,和几张在社交媒体时代多到令人觉得乏味的照片。